半岛体育-杨毅谈杨瀚森亚洲杯争议,网友反对参赛,但或许他本人渴望出战
关于中国男篮新星杨瀚森是否该参加亚洲杯的讨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知名篮球评论员杨毅在节目中提及这一话题时表示:“网友普遍认为杨瀚森不该打亚洲杯,但有没有可能他自己想打?”这一观点迅速引发热议,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球员的参赛意愿与职业规划。
争议背景:天赋新星的成长困境
杨瀚森作为中国男篮近年来涌现的内线新星,凭借出色的身体条件和细腻的技术,早早被贴上“未来核心”的标签,2023年U19世界杯上,他场均贡献12.6分、10.4篮板和4.7次盖帽,成为赛事盖帽王,并入选最佳阵容,这样的表现让球迷对他充满期待,但也让外界对他的使用更加谨慎。
亚洲杯作为亚洲范围内的高水平赛事,对抗强度大、赛程密集,对于年轻球员的体能和伤病风险是不小的考验,不少网友认为,杨瀚森目前更需要系统性训练和针对性提升,而非过早参与高强度比赛,有球迷直言:“他才19岁,应该先打磨技术,避免重蹈周琦、王哲林早期过度消耗的覆辙。”
杨毅观点:球员意愿不容忽视
杨毅在节目中的发言为这一争议提供了半岛体育新视角,他指出,网友和教练组的出发点固然是保护球员,但球员本人的意愿同样重要。“职业球员的成长路径不能完全由外界决定,如果杨瀚森自己渴望通过大赛积累经验,甚至为国争光,这种心态值得尊重。”
杨毅进一步分析称,高水平比赛对年轻球员的锤炼远超闭门训练。“实战中的阅读比赛能力、心理抗压能力,是训练无法模拟的,如果杨瀚森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强行‘保护’反而可能扼杀他的斗志。”这一观点得到部分业内人士的支持,前国手王仕鹏也曾表示:“真正的天才需要比赛喂养,过度保护会让他们失去锐气。”
球员态度:低调背后的求战欲
尽管杨瀚森本人未公开回应争议,但据接近球队的人士透露,他对参赛持积极态度,在近期集训中,杨瀚森加练频繁,且多次向教练组表达“想为球队出力”的想法,一位国家队助教表示:“他的职业态度远超同龄人,甚至主动研究对手录像,这种主动性很难得。”
杨瀚森的成长经历也反映出他对大赛的渴望,早在青岛青年队时期,他就以“比赛型球员”著称,越到关键战越能爆发,2022年全国U17联赛决赛,他独砍32分15篮板率队夺冠,赛后坦言:“压力越大越兴奋。”这种特质或许正是教练组考虑带他参赛的原因之一。
风险与机遇的平衡
反对杨瀚森参赛的声音并非没有道理,中国男篮历史上,不少年轻球员因过早承担重任导致伤病或发展停滞,例如陈江华、徐咏等案例仍让球迷心有余悸,医学专家也提醒,青少年球员的骨骼和肌肉尚未完全发育,频繁高强度比赛可能增加应力性骨折的风险。
但支持者认为,科学管理可以规避风险,现代运动医学已能通过负荷监控、康复计划等手段保护球员,若教练组合理控制杨瀚森的上场时间,并搭配专属训练方案,参赛利大于弊,正如杨毅所言:“关键在于如何用他,而非用不用他。”
国际视野:对比日韩年轻球员的使用
横向对比亚洲竞争对手,日韩近年大力推行“年轻球员早期国际化”策略,日本队19岁的河村勇辉在2023年世界杯场均出战21分钟,成为球队主力;韩国队20岁的吕俊锡更是在亚洲杯预选赛单场砍下25分,这些案例证明,适度的比赛压力能加速新星成长。
反观中国男篮,过去十年因过度保守错失不少锻炼新人的机会,2019年世界杯前,时任主帅李楠以“经验不足”为由弃用沈梓捷,结果内线轮转捉襟见肘,若当时能大胆启用新人,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尊重专业,也倾听球员心声
杨瀚森是否该打亚洲杯,本质上是短期利益与长期规划的博弈,网友的担忧出于爱护,但球员的斗志和教练组的专业判断同样值得重视,在中国男篮青黄不接的当下,或许更需要以开放心态对待新人的成长。
正如杨毅最后强调的:“我们总说中国球员缺乏自信,可当他们展现出担当时,我们又习惯性说‘再等等’,这种矛盾该打破了。”无论最终决定如何,杨瀚森的故事已为中国篮球的育才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